河东之子:红了楹联白了头
——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朱海斌
“做楹联事业得有三心:恒心、决心、耐心。不怕干小事,不怕遇挫折,守到底才能成。”说这话时,89岁的岳民立鬓发如霜,目光却依旧明亮——这位地道的河东之子,眼里始终闪烁着对家乡国粹楹联文化的炽热与执着。
早年生于山西运城的岳民立,享受厅级退休待遇,却未选择安享晚年。怀揣着对河东大地的赤诚、对楹联国粹的深情,他一头扎进家乡楹联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中。三十载春秋,他以联业为犁、以情怀为种,在河东文化沃土上深耕不辍,先后撰写《指尖上的楹联言论》《楹联十五解》等近百万字著作。
这份坚守,让他凭借“全国新型楹联文化理论开拓者”的身份与河东大地的实绩,被中国楹联学会誉为“岳民立现象”;这种现象更让运城楹联从一方水土的文化印记,跃升为全国楹联界的“河东楹联实验田”,成为全国楹联界推崇的楹联文化思想精神园。
三十年深耕:从书斋雅玩到“联卷河东”
退休后的岳民立,把“传承河东楹联”当作新的“事业”。他不满足于单纯举办活动,更注重从实践中提炼理论、以理论反哺实践:研究国宝楹联与河东传承发展的关联,探索楹联在现代生活中的表达,让古老的联语接上“地气”。即便年近九旬,他仍坚持每日博览群书,尤其借助手机微信平台更新专属的“楹联工作动态,新鲜事”,内容既有理性引导的深度,又有实用指导价值——或纵览国内联情逸事,或横向借鉴各地好做法总结经验,更多则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鼓舞和鞭策运城楹联队伍与时俱进、负重前行,被业内称作楹联界的“今日谈”与“望远镜”。
他更新的“楹联工作动态:新鲜事”,舆论关注度与传播效应显著,“打卡”粉丝不计其数;更令人动容的是,对于网友粉丝的感受与真知灼见,他几乎都会热情回应。
为此,他时常在卧室辗转难眠,反复琢磨当日“新鲜事”里已发表或正组稿发表的观点、认知是否准确,站位是否恰当,能否经得起历史考验。有时半夜起身,披上衣服趴在桌前敲击手机键盘,全心投入内容的提炼、加工与修改,一遍又一遍打磨,一次又一次刷新。遇到需要核实的信息,比如运城市委市政府“一城两区三门户”战略的内涵与实践细节、中国楹联学会当年工作报告的具体表述等,他还会专门查询资料。他深知这种昼夜颠倒的状态不利于身体健康,也曾尝试约束自己,将手机调至静音放在客厅,但这份对楹联事业的执念,终究让他难以“收手”。
在他的影响与带动下,运城楹联彻底走出书斋、融入大众:市、县、乡三级楹联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万余人组成的“楹联大军”活跃在乡间院落的墙面上、校园课堂的黑板上、景区街巷的展架上。13个县(市、区)均建成“中国楹联县(市、区)”,“联卷河东一片红”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河东大地上鲜活的文化图景。这份变化,也深深印在游客与市民心中——最近,外地游客和市民读了《运城日报》“楹联红透河东地,国粹潮涌好运城”摄影专版报道后,结合身边所见,对全市标志楹联“全覆盖”赞不绝口,有人发来两组真切感受:
运城楹联满城乡,文化根脉随处见,游运城、忆传统,一眼记住这座城!
走街串乡赏楹联,字里行间读运城,古城故事藏不住,来了不想离开它!
不必翻书寻古韵,运城城乡有真章,一副楹联一段史,打卡还能长知识!
白天看联品文化,夜晚逛湖赏夜景,运城之旅有滋味,来了还想再返回。
还有人用短句道出心声,联卷河东一片红,文化根脉扎得深,黄金线路吸眼球,满脑都是这座城。
楹联“扮靓”城乡各角落,百姓日常触文化,游客打卡品特色,文旅文商添活力。
运城楹联全覆盖,特色文化超鲜明,守好根脉聚民心,引来游客赏古城!
这些朴实的文字,虽不精巧,却真实传递出人们对运城楹联文化的认可。有人心疼岳民立“红了楹联,白了头”,他却笑着摆手:“头发白了有何妨?楹联能在河东活起来,比什么都值。”
破局立新:构建楹联文化生态体系
“岳民立现象”的核心,从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他凝聚各方力量、倾注深厚家国情怀,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信条,指引河东楹联搭建起一套“可生长、能循环”的文化生态——既含体系建设,更重“以德树人”,让人才成为楹联文化传承的“活载体”。
他打破传统楹联“闭门创作”的局限,提出“联人、联事、联创、联论、联教、联产”六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探索出具有河东特色的楹联发展新路径,让楹联实现“平面拓宽、立体增厚、质效提升”。
以“德”育“才”,守好队伍“根”与“魂”
岳民立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视作楹联文化传承的核心,从楹联领军人骨干到有潜力的文化新人,他都倾注心血、悉心培育。他记挂着每位人才的成长:能随口说出领军及队伍里七八十人的创作风格、新人的特长短板,甚至熟知他们的家庭情况——楹联学会队伍中谁或其家人(如妻子)生病住院、谁因工作忙碌耽误创作,他总会主动关心,第一时间用电话,微信或派人带去队伍的温暖、协调解决,把楹联队伍当成“大家庭”。对德行端正、肯下苦功的新人,鼓励推荐参与交流活动;对经验丰富的骨干,他鼓励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更多人爱上楹联。在他的感召下,运城楹联队伍不仅人数壮大,更形成了“崇德尚艺、互帮互促”的良好风气。
人尽其才,让楹联“长”在烟火里
为让人才价值最大化,岳民立结合每个人的优势科学布局:擅长理论研究的,安排参与“河东流派”楹联课题攻关,深挖和建设运城“四大楹联标识”工程。精通通俗创作的,专注于创作农村社区,把政策精神、家风故事写成接地气的楹联;书法功底扎实的,对接景区、机关、医院,将楹联与书法结合,让作品“栽”在街口村落、“挂”在社区院落、“进”入学校企业——比如为发挥楹联骨干为校园撰写楹联教材,让熟悉企业发展的人才为本土企业创作文化楹联,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楹联从纸上文字变成融入日常的文化符号。
借“媒”传声,让楹联“走”向更远方
他深知“好文化也需好传播”,主动联动《运城日报》等主流媒体,同时整合社会自媒体资源:邀请媒体编辑记者聚焦楹联活动、人才故事,推出摄影专版、人物专访;鼓励自媒体创作者挖掘楹联背后的河东历史,制作短视频、图文内容,让运城楹联从“本地热”变成“全国知”。在他的推动下,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自媒体的灵活性形成合力,既让楹联作品“走出去”,也让更多楹联人才被看见,为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
除此之外,他还推动楹联“活”在空间里:推动楹联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村口的楹联墙讲述尧舜德孝故事,校园的楹联课播撒传统文化种子,景区的楹联展串联河东千年文脉;让楹联“立”在学术上:推动楹联学会从“活动型组织”向“学术型机构”转型,常态化开展专题讲座、跨省研讨、作品评鉴活动,深挖楹联中的河东元素,让首创的“河东流派”成为全国楹联界的重要一脉;让楹联“融”入发展中:主导推动中国楹联大厦在古盐湖北畔落成,助力多家楹联企业从起步走向壮大;积极响应运城市“一城两区三门户”战略,推动楹联与文旅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文化灵魂。
从为平陆特色油泼面点评楹联、以名家笔墨提升其文化品位,到组织首都“九·三”阅兵楹联对句活动,再到围绕地方发展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创作,岳民立总能用楹联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国之大事总关情”,正是这位河东之子楹联实践的真实写照。
河东根脉: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岳民立的楹联事业,始终扎根在河东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运城是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盐文化等根祖文化的发源地,如何让这些古老文脉通过楹联“活”在当下?岳民立和他的团队,用三十年实践给出了答案。
他以老党员、老军队政治工作者、老文化工作者的三重身份,扛起传承重任:从楹联中挖掘尧舜“孝亲爱民”的内涵,指引楹联文化人在新时代坚守初心、勇担使命,让德孝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提炼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让楹联成为涵养社会公德的重要载体。他常对身边人说:“传统文化不是包袱,是咱们河东的‘富矿’。”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楹联既能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传递主流价值,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装点生活,更能成为助推地方发展的“文化引擎”,正如游客感叹的“楹联‘扮靓’城乡各角落,百姓日常触文化”。
“河东流派的底气,不在联语多精巧,而在咱们的根扎得深。”岳民立的话朴实却深刻,“把河东的文化根脉挖透了,楹联才有魂,才能传得远。”这份对本土文化的笃定,正是他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时代回响:传统文化复兴的“运城范本”
如今,“岳民立现象”早已超越楹联领域,成为传统文化当代复兴的“运城范本”。
他的实践路径清晰且可复制:一方面“自上而下”争取支持,推动楹联文化纳入运城市“文化强市”战略,为传承发展争取政策与资源保障;另一方面“自下而上”激发民力,让普通市民从楹联的“观看者”转变为“创作者”,形成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
这种“上下联动”的模式,破解了传统文化“传承难、活化难”的困局——既避免了“自上而下”可能脱离群众的局限,也弥补了“自下而上”缺乏专业引导的不足。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位河东之子“想让家乡文化传下去”的朴素心愿。
如今,运城楹联不仅成为河东文化最亮丽的名片,更备受全国楹联界瞩目。那些游客发自内心的赞叹,如“守好根脉聚民心,引来游客赏古城”,便是最直观的认可。89岁的岳民立却仍未停下脚步:每天线上更新楹联动态,通过网络与本地及外地楹联爱好者交流,分享极具价值的行业信息。他和团队也深知“文化惠民,国粹普及,任重道远”,仍在为让楹联文化焕发更强生命力而努力。
他用三十年光阴证明:文化传承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只要有人愿以“白头”换文化“红火”,古老的文脉就能在新时代生生不息。这位河东之子,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黄牛”精神,终究让楹联红遍河东,让岁月染白了自己的头发。但河东文化的根脉,却在他的坚守中,愈发坚韧、愈发蓬勃。
(本稿编辑:吕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