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庙堂之高 寄林泉之志
——析方锐《木兰花慢·寄重阳》中的境界升华与精神栖居
时雨/文
对我而言,农历九月初九承载着双重厚赠:一为个人的生辰纪念,二为浸润千年文明的重阳佳节。今岁此日,幸得好友方锐先生惠赐新词《木兰花慢•寄重阳》,细细品读,如饮醇醪。这首词既展现了天地清旷之气与人生深邃之思的完美交融,更成为我生命中这双重意义的诗意印证。
方锐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央主流媒体评论、社会调查及政策理论研究与内参起草工作,亦常参与重大题材领导小组作品审阅。在严谨缜密的公务之余,能葆有如此丰沛的诗心,恰印证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承传。这首词以重阳节令为经纬,织就了一幅既见天地之雄浑,又显心灵之幽微的生动画卷。
《木兰花慢·寄重阳》一词全文如下:
正丹枫染岫,天初霁、泻晴柔。看野岭披霜,层林簇锦,蒲满汀洲。清讴。短歌当酒,醉吟重九壮岁从头。
尘世悲欢付却,一溪浅水东流。
回眸。胜壤沃畴。衣食俭,足忘忧。履齿轻、石径苍苔几点,寒菊聆秋。何求。白驹过隙,但浮生自事语庄周。
坐对云山一晌,闲听梧凤鸣幽。
上阕以天地为境,展壮阔胸怀。起笔“丹枫染岫”三句,以工笔与写意交融的手法勾勒秋光。枫红浸染山峦,雨霁天青,柔光倾泻,动词“染”“泻”的运用极具张力,将静态秋景转化为流动的生命体。“野岭披霜”三句更以广角视野收纳天地,霜色、锦簇层林、蒲草汀洲共同构成富丽而不失清冷的重阳画卷。最妙在“短歌当酒”之转,将《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的苍凉,转化为“壮岁从头”的豪迈,展现出作者在政务历练中淬炼出的坚韧品格。结句“一溪浅水东流”化用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境界迥异,不再沉溺于悲欢,而是以澹泊之心观照世事流转。
下阕以心源为舟,显澄明心境。过片“回眸”轻巧转身,从天地景象转入内心观照。“胜壤沃畴”暗合《诗经·七月》的农耕情怀,“衣食俭,足忘忧”六字道出超越物质羁绊的生命智慧,与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训诫遥相呼应。履齿苔痕间,寒菊聆秋的拟人笔法尤见精微——菊不再是被观赏的客体,而是感知天地的灵心,这与王阳明“岩中花树”的哲学观照异曲同工。“白驹过隙”典出《庄子》,作者未止于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而是以“语庄周”三字建构与先哲的精神对话,展现出入世尽责与出世超然兼得的通达。
结句以凤鸣收束,臻天人合一。“坐对云山一晌”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但“闲听梧凤鸣幽”更赋予静谧以祥瑞内涵。《诗经·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的意象在此化用,既暗合身份又超越俗世,将个人修养与家国情怀融汇于梧桐凤鸣的幽远意境中。这种“身在庙堂而心寄林泉”的境界,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格。
综观之,全词在艺术上深得宋词三昧:句式上长短错落如心绪起伏,韵脚疏密相间似踏秋登高;意象选择既承袭古典又注入现代政务者的独特感悟;情感脉络从宏大开篇至幽微收束,恰似将天地山河收纳于方寸灵台。作者通过重阳这个承载着时间意识与生命关怀的古老节令,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中“出处之道”的当代诠释,在词坛普遍追求技巧创新的时风中,守住了“词以境界为最上”的艺术本质。
——2025年10月29日(重阳节)

作为当代哲理诗探索者,写诗吟诗,或喜或忧,皆缘于痴迷与执着……
【作者简介】时雨:本名吕建华,人称“河东吟者”,当代诗人、朗诵艺术家、诗评家,曾用笔名亓彪、成飞、行野、千慧子、天童、行天马等;多年从事文学编辑、新闻记者和图书出版工作;历任《海南经济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交流时报》《法制月报》记者,《浪淘沙》《母亲》《当代时报》《当代民生》《黄河诗词》杂志总编辑,《德孝中国》、《财经观察》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科所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朗诵与演讲艺术联盟主席、中国循环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联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秘书长;1992年在关公故里与友人发起创建“关公研究会”,1995年发起创建浪淘沙创作协会;2000年诗集《也是别无选择》获全球华人“首届龙文化金奖”;2001年诗集《千慧子短诗选》被“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中英文对照)”大型系列丛书结集出版、同时创办文化期刊《母亲》杂志;主要出版著作有诗集《也是别无选择》、《千慧子短诗选》、诗文集《爱在天地间》(上册诗词歌赋卷、下册散文随笔卷)和报告文学集《金盾风采》多部;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北京文化出版社总编辑、教科文(中国)国际集团专家学者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出版社《黄河诗词》杂志总编辑。
(本稿编辑:王溪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