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东方诗报
时雨:与历史尘埃的醉眼对峙 ——论张琳璋《露台独酌》中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
发布时间:2025/10/27


与历史尘埃的醉眼对峙

——论张琳璋《露台独酌》中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

时雨/

近日拜读张琳璋先生新作《露台独酌》,不禁想起宋徽宗赵佶那阕字字泣血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八百年前那个亡国之君在杏花疏影里写下“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的哀音,因其对历史创伤的真切记载而穿越时空,至今仍在文化的血脉中隐隐作痛。而今日,当我们得以在太平盛世中把酒临风,更需要以清醒的姿态回望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浮的文化记忆。

张琳璋先生的《露台独酌》恰似一柄青铜酒爵,盛着新酿的月光,与历史深处的叹息轻轻相碰,完成了一次诗意的历史对话——

 《露台独酌》

不是瑶台是露台,

宋城邻水近尘埃。

醉人村酒时嘲客,

亭赋不皴山后槐。

《露台独酌》一诗,以短短四句勾勒出一个充满张力的精神空间。诗中“露台”意象颇具深意。相较于李白“危楼高百尺”的仙逸,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诗人选择了一个更具张力的空间——既非隔绝尘寰的瑶台,亦非沉沦市井的街肆,而是悬置于二者之间的露台。这种空间选择令人想起宇文所安对"中间状态"的论述:当诗人站在露台栏杆前,左手触碰的是宋城水影里的历史倒影,右手抚过的是当下空气中的尘埃。而“独酌”一词则蕴含着孤独思考之意味。

首联“不是瑶台是露台”构成一组精妙的空间辩证法。“瑶台”作为《楚辞·离骚》中“望瑶台之偃蹇兮”的神话空间,代表着绝对超验的文人理想国;而“露台”则源自汉代《三辅黄图》记载的未央宫露天台榭,自诞生就带着尘世的政治记忆。诗人通过否定性判断“不是......”,不仅完成了从神话空间向历史空间的转换,更建构出一个具有现象学意义的“之间”场域——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言,真正的理解永远发生在“视域融合”的中间地带。这个既拒绝羽化登仙又警惕沉沦市井的露台,恰是当代知识分子文化立场的绝妙隐喻。


颔联“宋城邻水近尘埃”的意象,恰如现代人面对传统文化时的处境:我们既无法真正回归那个辉煌的过去,又不能完全割裂与历史的血脉联系,只能在若即若离的距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颈联“醉人村酒时嘲客”一句展现了诗人极具反讽意味的自我定位。这里的“嘲”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可能是诗人作为“客”被村酒所嘲,也可能是微醺的诗人反过来嘲讽那些过客。这种双向的嘲讽关系打破了传统田园诗中和谐的主客关系,呈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疏离感。当诗人选择用最朴素的“村酒”而非风雅的琼浆来面对历史时,他实际上完成了一次对文人传统的祛魅——在醉眼朦胧中,历史的神圣性被消解,露出其本真的面貌。

尾联“亭赋不皴山后槐”堪称全诗的诗眼。诗人对宋徽宗《燕山亭赋》的化用,实则是以“文本互涉”的方式完成了一场跨越八百年的对话。赵佶笔下“凭寄离恨重重”的亡国之痛,在此被转化为“不皴”的美学克制——这个绘画术语的双重隐喻令人叫绝:在技法层面,它拒绝用传统皴法渲染沧桑感;在历史认知层面,它摒弃了过度悲情化的创伤叙事。尤其妙在“山后槐”的意象选择:它不同于徽宗笔下易凋的杏花,槐树作为《周礼》“面三槐三公位焉”的政教象征,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又以“后”字的方位暗示将喧嚣推远。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恰似陶渊明“刑天舞干戚”后的“猛志固常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态度:不回避,不夸大,而是在微醺的清醒中达成了与历史的和解。

在文化记忆面临碎片化危机的当下细读这首诗,我们会发现《露台独酌》不仅巧妙地诠释了传统如何被现代心灵所接纳的问题,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创造性的对话范式。诗人没有选择怀旧的感伤或激进的否定,而是在“露台”这个中介空间里,通过与历史尘埃的“醉眼”对峙,实现了对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当村酒的醇香与亭赋的墨香交织在一起时,一种新的文化可能性正在生成——它既扎根于传统,又完全属于这个时代。



作为当代哲理诗探索者,写诗吟诗,或喜或忧,皆缘于痴迷与执着……

作者简介时雨:本名吕建华,人称“河东吟者”,当代诗人、朗诵艺术家、诗评家,曾用笔名亓彪、成飞、行野、千慧子、天童、行天马等;多年从事文学编辑、新闻记者和图书出版工作;历任《海南经济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交流时报》《法制月报》记者,《浪淘沙》《母亲》《当代时报》《当代民生》《黄河诗词》杂志总编辑,《德孝中国》、《财经观察》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科所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朗诵与演讲艺术联盟主席、中国循环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联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秘书长;1992年在关公故里与友人发起创建“关公研究会”,1995年发起创建浪淘沙创作协会;2000年诗集《也是别无选择》获全球华人“首届龙文化金奖”;2001年诗集《千慧子短诗选》被“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中英文对照)”大型系列丛书结集出版、同时创办文化期刊《母亲》杂志;主要出版著作有诗集《也是别无选择》、《千慧子短诗选》、诗文集《爱在天地间》(上册诗词歌赋卷、下册散文随笔卷)和报告文学集《金盾风采》多部;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北京文化出版社总编辑、教科文(中国)国际集团专家学者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出版社《黄河诗词》杂志总编辑。

(本稿编辑:王溪田)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华时网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9)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