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工笔重彩的丹青长卷
——倪健民《西湖春游》一诗赏析
时雨/文
写诗作赋,既是穿越时空的精神跋涉,亦是安放心灵的砚池清供,让浮世尘埃在平仄的溪流中濯洗,令躁动心绪随对仗的明月渐归澄明。这跨越千年的文脉清泉,终将滋养出灵魂的芳草连天。
偶读倪健民先生《西湖春游》一诗,大受裨益的同时,亦生出颇多感慨。倪健民先生身为博士,曾担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现任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会长,《中华辞赋》顾问,《诗刊》子曰诗社顾问,清华大学荷塘诗社名誉顾问,并著有《倪健民词稿选》等。在如此繁忙的公务之余,还能够静心创作出大量诗词,着实不易,也着实令人敬佩。
铺展素笺的墨痕如星垂野,笔尖游走的韵律似松吟壑。在其众多的诗词作品中,我们且看他的一首短小精悍却犹如春日长卷般的诗作:
西湖春游
湖翠春骑簇,天青碧潋流。
浪翻花影灿,波漾锦云浮。
三塔晴霞染,双峰薄雾收。
闲情何处有,浩渺泛归舟。
倪健民先生的《西湖春游》一诗以工笔重彩的笔触,在五言律诗的方寸天地间徐徐展开一幅湖光潋滟的春日长卷。诗人以政治家特有的宏观视野与文人的细腻情思,将西湖春色凝练为八句四十字,在传统诗学范式与现代审美意识之间架起了一座诗意的桥梁。
首联"湖翠春骑簇,天青碧潋流"以俯瞰的视角铺展整体画卷。青翠的湖水仿佛被春神的车驾簇拥着流动,这种超现实的想象让自然景观顿时灵动起来。而"天青"与"碧潋"的色块碰撞,在视觉上形成深邃的层次感,如同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既有传统青绿山水的明艳,又带着现代艺术的抽象意味。
颔联"浪翻花影灿,波漾锦云浮"转入微观视角的动态捕捉。诗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的"花影"转化为触觉的"浪翻",听觉的"波漾"幻化为视觉的"锦云"。这种感官的交错犹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的皴法,在静态的宣纸上呈现水波的韵律。而"灿"与"浮"这对动词,恰似张大千泼彩技法中的点睛之笔,赋予画面流动的光影。
颈联"三塔晴霞染,双峰薄雾收"以建筑与自然的对话构建空间纵深感。三潭印月的塔影被朝霞浸染,南高峰与北高峰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次清晰。这种虚实相生的布局暗合中国园林的造景哲学,如同潘天寿画作中的留白,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拓展想象空间。诗人将西湖十景的经典元素重新编码,形成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
尾联"闲情何处有,浩渺泛归舟"以哲学叩问收束全篇。在完成全景式扫描后,诗人突然抽离旁观者视角,将自我投射于浩渺烟波中的一叶扁舟。这种从物境到心境的转换,犹如傅抱石笔下的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暗藏千言。归舟的意象既是对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的现代回应,更是对苏轼"小舟从此逝"的超然续写,在历史文脉中完成精神的返航。
全诗以"簇-流-翻-漾-染-收-有-泛"八个动词构建起时空的经纬,每个动作都精准对应着不同的美学维度。不仅如此,诗人还驾轻就熟地将数十年宦海浮沉的人生积淀,转化为对西湖春色的诗意观照,在格律的镣铐中跳出了自由的舞步。这种创作实践不仅延续了白居易、苏轼以来的西湖书写传统,更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视野,为古典诗词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从而展现出文化自信的当代形态和艺术精神。
【注释】①“春骑”:指西湖中的舟船,迅疾如跑马。
(本稿编辑:王溪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