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尽离乡者共通的悲欣
——读曹三明先生《清明》一诗有感
●子木(本名于景华,香港著名诗人)
清明乃中華傳統節日,是承載哀思最為深重的時日。曹三明先生诗作以七絕形式,將羈旅愁緒與故園之思熔鑄於尺幅之間。
七绝·清明
每至清明欲断魂,
遥瞻故里暮云屯。
故园手足今安否?
独对残樽泪湿巾。
该诗起筆“每至清明欲斷魂”化用杜牧名句而更显伤情,每字凸顯節令輪迴中情感的積澱與重複。
次句“遙瞻故里暮雲屯”以蒼茫暮色為背景,勾勒出遊子凝望的剪影。“暮雲屯”三字,既具水墨氤氳之氣,又暗合心緒的滯重層疊。
轉筆處“故園手足今安否?”以白描設問打破傳統悼亡詩的單向追思,將緬懷對象延展至在世血親。此種雙重牽掛使詩境突破時空界限,既含陰陽兩隔之慟,又具天涯阻隔之憂。
結句“獨對殘樽淚濕巾”尤見匠心。“殘樽”暗示獨酌既久,酒闌人散之際,淚水浸透巾帕的細節描寫,與首句“斷魂”遙相呼應,形成情感閉環。
全詩章法嚴密而氣脈貫通,首聯營造蒼涼意境,頸聯轉換敘事視角,尾聯收束於具象場景,這種起承轉合中,可見唐人絕句遺韻。然曹公能於古調中翻出新意,將現代人的漂泊感注入傳統節令,書寫“暮雲”“殘樽”等意象,既保持古典詩意的朦朧,又滲透著當代遊子的孤獨體驗。
詩眼在“遙瞻”二字,統攝全篇空間距離的拉伸與心理距離的迫近,形成張力。“故園”景象在“暮雲”遮掩下,半隱半現,恰似記憶在歲月沖刷中的模糊與清晰並存;“淚濕巾”的實寫與“斷魂”的虛筆,互為表裏,共同編織出清明時節特有的情感經緯。
此作最可貴處,在於真摯不事雕琢的抒情方式,捨棄繁複典故與華麗辭藻,僅以素樸語言道盡離鄉者共通的悲欣。這種返璞歸真的書寫,恰是繼承絕句本色的正途。在當代詩詞創作中,具有很好的示範意義。
(本稿编辑:时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