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新闻学院
新闻记者应具备哪些业务素质
发布时间:2012/9/29
 
    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首先应具备四种素质:法律素质、获取信息能力、专业化素质、人文素养。
 
一、新闻记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知法懂法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但是,近年随着报刊市场的繁荣,个别报刊在市场竞争中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在导向、格调、法规上问题不断。“2001年全国各新闻媒体因违规(导向出错)而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广电总局公开处罚的数字也是越来越高。”(郭乐天《2002年:中国传媒走向何方?》)同时,最近频繁出现的假新闻和不公正报道以及媒体判断超越司法审判的现象,也说明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胜,新闻媒体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时,适当注意自身的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为扩大发行量和招揽广告的需要,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时候忽视了客观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长此以往,媒体的信誉和威信就会在受众心中大大降低,从而影响整个新闻业、传媒业的发展,同时对新闻记者个人的发展也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广大新闻记者的法律素质,不仅要树立法制观念,还要掌握应知应会应懂的法律知识,善于在宪法和一切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搞好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一旦违法违规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北京青年报》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始终强调要依法采访、依法办版,要求编辑、记者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保持警惕,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公民权益等经常涉及的方面提高要求标准。此外,他们还不定期地邀请报社的律师分析、讲解阶段或年度案件情况、重点案例以及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坚持认真对照司法建议检查改善工作。笔者还认为应该在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相应的法律课程,尽早培养未来新闻人才的法律素质。
 
二、新闻记者要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能力
 
    在记者的工作中,最有意义同时也是最富挑战性的就要算获取新闻线索了。以往的新闻传播教育虽然也提供了不少发现新闻线索的方法,但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仅靠这些传统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找到好的新闻线索,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记者有必要掌握一些情报学和信息学等方面的知识。
 
    就拿情报学来说吧,它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使用现代化信息的技术与手段,目的是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演进,情报学的社会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已经被认为是信息化社会的强大支柱之一。笔者认为,新闻记者从获取新闻线索,到采访,再到写成新闻这一过程正与情报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基础是信息论。按照新闻界最新的观点,记者已经被定义为是“专业的信息传播者”,这就赋予了记者这一职业新的内涵和外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记者,尤其是一些大报、党报记者获得新闻线索有很大一部分是“派活儿”,也就是应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邀请出席新闻发布会,然后做出相应报道,这种工作形式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时间长了还会养成记者的惰性。记者另一种常用的工作方式就是随机寻找新闻线索,哪儿发生了新闻就去哪里,有什么事件就报道什么新闻。这种形式在短期内具有灵活性、及时性的特点,但是现在新闻报道越来越讲究策划,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愈来愈受到重视,只重视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已远远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新闻事业的整体需要。因此,新闻记者可以学习并运用情报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法、文献计量统计方法、数学分析法、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对自己的新闻报道工作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周密的安排。有了充分的前期工作,才能确保新闻报道水平的高质量。总之,信息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记者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新闻记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化水平
 
    所谓“记者的专业化”,就是指每一个记者都要争取成为他所从事的报道领域的专家。在信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受众知识、文化水平提升,记者需要在全能型的基础上向专家型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专家型记者的特点是在具备一个普通记者各项基本素质的同时,兼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今有专业背景的新闻人才越来越受到广大媒体和新闻单位的青睐。虽然目前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仍以新闻和中文为主,但是近期以经济、管理、法律、政治等为专业背景进入新闻业的人才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多数报纸在招聘时已经不限专业,有些财经类报刊则专门招收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人才。《中国经营报》就明确表示,不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致力于深度报道和背景报道,追求热点焦点,追求深刻生动,追求新颖独特。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新闻记者的人文素质也亟待提高
 
    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泰德·格拉舍指出,应将新闻学教育回归到人性教育。在注重新闻采访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开启他们的良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在《中国新闻教育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记者,应该有一种人文追求,有一种理想,才去做记者。在全球化时代,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这种素质,他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有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的能力,包括对宗教,有对各种文化包容的能力。这将使我们的报道能更接近客观真实。”
 
    有人曾提出传媒人素质的“蜂巢理论”,即有火一样的激情,有海洋一样的胸襟,有钢铁一样的脊梁,有慈母一样的爱心,有猎犬一样的敏锐,有冰山一样的冷峻。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六角形,是一位出色传媒人的基本框架。它像一个蜂巢,传媒人就是这个巢子中成长的蜜蜂。蜂巢的六角形越是匀称,蜜蜂的素质就越高,酿出的蜂蜜就越好。笔者以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形象地表现出对传媒人人文素质的要求。
 
    当然,提高新闻记者的人文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新闻事业单位在对记者进行再培训、业务“充电”的过程中,借鉴外国大学的成功经验,优化新闻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减少教授写作、编辑技能的课程,增加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语言文字学等内容,目标是使新闻记者拥有更多的可以利用的能力,并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4)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